各民族携手同行 共筑和美家园
来源: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0

 伊金霍洛镇是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区。这里,各民族兄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安居乐业,勾勒出一幅幅和谐美好、团结奋斗的生活图景。

640.png

伊金霍洛镇“艺起行”志愿服务队义演


中华民族大家庭,友爱相亲座右铭。

传统文化映初心,伊金霍洛欣向荣。

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密。

心似石榴团结紧,和谐橄榄永长青。


这是伊金霍洛镇龙活音扎巴村,被村民邻里亲切地称为“老马”的马婵华的杰作。

马婵华是位有名气的“文化人”,农闲时,经常学习党的理论、民族团结、惠民政策等知识。久而久之,老马的知识积累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打油诗、三句半、顺口溜、小品等。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只要有空,他就会给大家讲民族团结故事,说英雄人物,让红色故事经久不息,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坚定一个方向,贯彻一条主线,伊金霍洛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伊心向党、多彩霍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品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

矩阵传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依托成吉思汗陵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伊金霍洛镇深入挖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成吉思汗陵西迁和东归”的红色故事,将历届国家领导人对伊金霍洛镇的殷殷嘱托,以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转化为伊金霍洛镇延续红色基因、团结各族儿女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实施系列红色教育活动,落实落细北疆红色网格多网合一大服务体系,推行全镇党员“全员全时全面”网格化治理和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建设,形成“7+N”网格工作矩阵,动态制定红色网格清单,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暖心服务,共筑幸福生活场景。位于伊金霍洛镇西部的查干呼都嘎音希里村,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里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村内60岁以上老年人占90%。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医疗服务站条件有限,村民尤其是老年人面临就医远、就医难的困境。

640 (1).png

“阿丝如”之家医疗服务站为村民开展特色诊疗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结合三下乡、暖心事领办制度,积极协调旗蒙医综合医院、旗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于2021年在查干呼都嘎音希里村打造“阿丝如”之家医疗服务站,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二甲医院就诊服务。

“阿丝如”之家医疗服务站占地面积140平方米,设门诊室、处置室、理疗室、药剂室等,提供慢性病问诊、康复理疗、蒙医、藏医等诊疗服务。自开诊以来,推行常态化诊疗,以五“心”服务,为各族群众带来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保障。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是大事。一直以来,伊金霍洛镇从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暖心服务各族群众,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形成“15分钟红石榴便民生活圈”“石榴籽课堂”“石榴籽党群服务站”等多个特色服务阵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社区生活居住模式。先后孵化出乌仁布斯贵妇女头戴工作室、“布晚桑榆”老年志愿服务队、“艺起行”文艺队、太极拳队等居民组织,让各族群众在传统文化体验交流中增进接触、互动融合。

开展关爱长者“四个一”行动(即一杯奶、一碗汤、一盏灯、一把椅),打造“阿丝如”之家医疗服务站、“桑榆香厨”老年食堂,探索“有事找邱叔”“老马话团结”特色宣讲品牌,全力打造“和谐、和睦、和顺、和美”的大家庭,各民族群众在朝夕相处中相互交融,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图景。  

社区的居民都说:“现在政策越来越好,让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心贴得越来越近。”

640 (2).png

龙活音扎巴村乡居微经体

走特色路,算活民族团结经济账。龙活音扎巴村是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典型的城郊结合村,也是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龙活音扎巴村立足嘎查实际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产业增长点,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谱写“打团结牌、走特色路、谋新业态、建文化村”四部曲,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卫生村、首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640 (3).png

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樟子松基地

筑牢生态文明根基。伊金霍洛镇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擦亮“自治区首批森林乡镇”金字招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谋划推进“三北”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构建以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建设格局,打造蓝天碧水魅力草原。结合地域特点和各民族文化习俗,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嘎查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探索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认同。

三代治沙人薪火相传,15万亩荒漠蜕变为全国首家人工造林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惠及各族群众的“生态氧吧”。实施“零碳乡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探索以光伏发电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体系;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旅游,让群众坐享“阳光收益”。

特色文化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以蓝天碧草、辽阔草原为媒,探索“文旅+铸牢”新路径,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催化剂”,构建全域共融新格局。

探索融合路径,依托成吉思汗陵文化旅游一体化格局,打造“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旅游+研学实践”“旅游+历史遗迹”等主题旅游线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创新《诈马宴》《草原游牧》《鸿雁》等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实景剧目,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宣教,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打造5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旅游沿线二级游客服务中心,实施草原木栈道修复、道路养护、停车场扩建等工程,提升文旅服务品质。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开展景区讲解、现场指引、秩序维护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

伊金霍洛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蒙公网安备 15062702000162号
蒙ICP备2021001455号-1
邮编:017200
电话:0477-86991277
邮箱:yjhlqwmb@163.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