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和呼和老伴出生于1939年,汉族,籍贯陕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两位老人,五双儿女,晚辈六家,全家现有34口人,如今已是尽享天伦之乐的四世同堂。
苏和呼老人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带领家族修缮家谱,传承良好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建设和睦家庭,为国育才,如今后代们都已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力量。苏和呼老人在苏布尔嘎镇敖尔给乎村三社生活期间,带领村民兴修水利,治沙护林,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和老伴教育子女们团结邻里,扶危济困。在两位老人的引领带动下,苏氏家族这个大家庭一路向上、向善、向好,在各个领域都堪称典范。
家族党员尽显先锋色彩,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家爱国是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朴素、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苏和呼老人就是这样一个感念祖先,感恩祖国的人。他不辞辛劳,走遍内蒙、山西、陕西三省,寻根问祖收集家族资料,最终修订好了苏氏家族九代近五百人的家族谱系。又组织了一场百人家族聚会,将精美家谱赠送给亲戚。他在敖尔给乎村三社先后任生产队会计和社长等职务。他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兴修水利。由他带领村民建造的大坝3个,水面面积约12亩,平均蓄水量约4500立方,水道长度总和约5千米,灌溉农田面积约250亩,惠民85户约210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全生产队全部农耕田水利化实属不易。
在这个大家庭中,现共有10名党员,他们带领家族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号召,多次参与疫情防控、社区帮扶、孔子学堂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乐于扶贫济困,积极参与水滴筹等社会公益活动,曾为多名身患重病和身处困境的村民和族人捐助现金3万余元。他们就是这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追寻父辈奋斗的足迹,延续父辈的光荣与梦想。
相亲相爱营造和谐氛围,建设与爱同行的家庭关系
苏和呼一家多年来相互关心,和睦共处,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呵护着浓浓的亲情。苏和呼年轻时不幸患重病十余年,他在病中写下了一本《病中忆苦记》,从文字中能看到他曾经历的痛苦和超过常人的坚强乐观。他与老伴相敬如宾,互相扶持。妻子林三女不善言辞,但她始终秉承着传统妇女的贤良淑德,任劳任怨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尤其是无微不至地伺候瘫痪婆婆为后人树立了孝的典范。她更能团结邻里,深得邻居们的好评。“吃苦是福”“吃亏是福”“知足常乐”,是苏和呼和老伴教育子女的口头禅,老人们这种谦和朴实的品质虽然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却无形地影响和感化着后代,成为了他们成长的精神食粮和财富,也成就了今天这个宽容礼让,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庭。
言传身教涵养纯正家风,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家风如雨露,润物细无声。后人们通过拜读苏和呼老人的日记,了解到“吃苦耐劳,勤谨谦和”是先祖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风。老人十分重视子女后代的教育,由于当年生活困难,其中两个女儿没能上学。他在日记中写道:“她们两个没念书是我一生的失误,她们成了文盲,她们是苦恼的,我也是苦恼的。” 但是比起学识,他更注重做人的品质和实干能力。他在日记中写道:“素质高于才能,才能高于知识”。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的伟大号召,让好的家风家规不流于形式,苏和呼老人带领家族成立了“亲亲学堂”,利用全家团聚的时光进行交流学习,凝聚家庭力量,弘扬良好家风。家人们把这一良好学风发扬光大,每个月轮流主持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大人娃娃都在群里学习打卡、线上线下交流。
爱岗敬业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
苏和呼和老伴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生活信念,也培育了后代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他们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勤劳诚恳,积极向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用他们淳朴的言行彰显着来自他们家族良好的家风。
苏和呼的家族故事很平凡,但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朴实的真情丰富着好家风的内涵与力量。他们用孝心,爱心和真心演绎了每个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这个大家族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和最真实的幸福。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一颗向阳而生的心,“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守护好“大家”,照顾好“小家”,相信他的家庭能够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出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