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_水位变化显示时间原理
大家好,今天的文章主要讲解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的相关内容,并且会分析水位变化显示时间原理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目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无处不在。无论是农田灌溉、城市供水,还是工业生产、生态保护,水资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你是否曾想过,在水位不升不降的情况下,水位的变化究竟应该如何记录和表达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一、水位变化的记录方式
在水位不升不降的情况下,水位的变化可以记作“静态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以以下几种方式记录:
1. 水位高度变化:以水位高度的变化值表示,如“水位下降0.5米”。
2. 水位体积变化:以水位体积的变化值表示,如“水位体积减少100立方米”。
3. 水位面积变化:以水位面积的变化值表示,如“水位面积缩小10平方米”。
4. 水位流速变化:以水位流速的变化值表示,如“水位流速减慢0.5米/秒”。
二、水位变化的测量方法
要准确记录水位变化,我们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见的水位变化测量方法:
1. 水位尺:通过观察水位尺上的刻度,直接读取水位高度。
2. 水位计:利用水位计测量水位高度,如超声波水位计、浮球水位计等。
3. 体积法:通过测量水位体积的变化,间接推算水位变化。
4. 流速法:通过测量水位流速的变化,间接推算水位变化。
三、水位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变化的影响因素
水位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1. 降雨量:降雨量增加会导致水位上升,降雨量减少会导致水位下降。
2. 蒸发量:蒸发量增加会导致水位下降,蒸发量减少会导致水位上升。
3. 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都会对水位变化产生影响。
4. 自然因素:如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会导致水位变化。
四、水位变化的应用
水位变化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一些常见应用:
1. 水资源管理:通过监测水位变化,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防洪减灾:通过监测水位变化,提前预警,降低洪水灾害风险。
3. 生态保护:通过监测水位变化,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4. 农业生产:通过监测水位变化,合理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静态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水位高度、体积、面积、流速等方式记录。水位变化的测量方法包括水位尺、水位计、体积法、流速法等。水位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蒸发量、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水位变化在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个关于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水位变化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序号 | 水位变化类型 | 记录方式 | 测量方法 | 影响因素 | 应用领域 |
---|---|---|---|---|---|
1 | 水位高度变化 | 水位高度 | 水位尺、水位计 | 降雨量、蒸发量 | 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 |
2 | 水位体积变化 | 水位体积 | 体积法 | 人类活动、自然因素 | 生态保护、农业生产 |
3 | 水位面积变化 | 水位面积 | 水位尺、水位计 | 人类活动、自然因素 | 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 |
4 | 水位流速变化 | 水位流速 | 流速法 | 人类活动、自然因素 | 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 |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水位变化的记录方式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关注水位变化,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水位不升不降是谁会变化 记住什么
分析:首先审清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水位上升3米时水位变化记为+3米,∴水位不升不降记为0米.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
长江水位涨落时刻表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和经济民生的重要水源,其水位管理至关重要。长江水位涨落时刻表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工具,详实地记录了各大主要站点的水位动态,对沿江地区和相关管理部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根据这份时刻表,我们不难发现长江的水位变化规律性明显。春季,随着雨季的到来,水位逐渐上升,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初达到峰值。夏季,由于频繁的降雨,水位时涨时落,大约每10天左右波动一次。秋季,随着雨水减少,水位开始下降,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而冬季,水位趋于稳定,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沿江地区和政府而言,这份时刻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在高水位期,它提醒相关部门加强防汛工作,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而在低水位期,它促使提前规划水资源储存,应对可能的旱情,同时也能为水利工程的维护和更新提供依据。总的来说,长江水位涨落时刻表在流域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直接影响着沿江省市的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繁荣。
因此,对于这份时刻表的密切关注和适时更新,对于长江的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相关制度和体系,以确保长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亚马孙河的水位变化(大或小)和流经的主要气候区
在奥比杜斯(Obidos)峡谷,河水受到限制,亚马逊河宽仅1.6公里(1哩)多。在中等水位以下河道的平均深度为61公尺(200呎)馀,在巴西境内大部分河段深度超过46公尺(150呎)。从贝伦溯流而上有几处水深的记录达到91公尺(300呎)以上。但在秘鲁的边界距大西洋约3,219公里(2,000哩)处的海拔高度不足91公尺(300呎)。在欣古(Xingu)河口的上游,无河心岛屿的永久河床的最大宽度为13.6公里(8.5哩);在洪峰期间,当蓄洪区蓄满洪水时的河面宽度扩大到56公里(35哩)或更多。亚马逊河每小时的平均流速约2.4公里(1.5哩),在河水氾滥时流速大为增加。
由於在整个流域内全年雨季的时间不一致,亚马逊河的上游每年有两次汛期,并交替受到发源於秘鲁安地斯山脉的支流和发源於厄瓜多尔安地斯山脉的支流的影响,前者的雨季为10∼1月,后者的雨季为3∼7月。这种交替影响到下游很远的河段方才消失,两次汛期逐渐融合为单一的汛期。因此,从11∼7月下游的河水缓慢上涨,达到高峰,然后回落,直到10月末为止。有的地方汛期的水位比枯水季节的水位高12∼15公尺(40∼50呎)。以4个大致等距离的地点为例,在伊基托斯高6公尺(20呎),特费(Tefe)高14公尺(45呎),奥比杜斯高11公尺(35呎),贝伦高4公尺(12呎)。内格罗河水在2或3月雨季开始后上涨,6月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与亚马逊河一同回落。
上千年来亚马逊河不受限制地蜿蜒於辽阔的洪氾区,出现一系列河曲瘢痕、牛轭湖和近来废弃的故道。当淤泥和沉积物一旦足以降低河道主流的流速时,在洪峰期河水将溢出现在的天然河堤,冲刷出一条新河道。同样,新河道在几年或几十年内不断淤积,河流又会再次改道。尽管如此,大部分河段内河水是沿著笔直的河道而流的。但在每一次洪水季节仍不断有沉积物再次充填由河水冲刷出的宽阔河谷,并有大量的淤泥淤积於沉降盆地内。与河水的流量相比,洪氾区的范围不算很大。淤积区一般宽19∼48公里(12∼30哩),周围为陡峭的悬崖。这些悬崖受到河水猛烈冲刷的地方,产生「陷落的土地」(terra caida)。
亚马逊河的所谓黑水诸支流——包括欣古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内格罗河、特费河及特龙贝塔斯(Trombetas)河——很少或者没有淤泥,部分原因是发源地的土质为白沙土。塔帕若斯河及欣古河的河水呈浅碧玉色,因为它们同内格罗河一样不能大量溶解腐殖物。在这些支流注入主流处因河水受到阻塞形成淡水湖,其形状、宽度和深度类似海上溺湾(漏斗形河口湾)。
海潮涨落的影响通常抵达距入海口约966公里(600哩)的奥比杜斯峡谷。一种称为波罗罗卡(pororoca)的激潮有时於春潮之前出现在河口湾,来势汹涌,水位不断上升,以每小时16∼24公里(10∼15哩)的速度向上游涌进,一面1.5∼4.5公尺(5∼15呎)高的势不可当的水墙展开在主流及支流的浅水面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亚马逊河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河流每天注入海洋的沉积物估计有1,500万吨,大部分被沿岸洋流向北冲走,沉淀在圭亚那地区的沿海。一群时隐时现的岛屿和浅沙滩已在从北角(Cape Norte)稍北处向南并向内陆到沿亚马逊河口湾的北缘为止的长160公里(100哩)沿海地带出现。
亚马逊河流域均处在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地区。流域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均匀,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均得到补偿,终年丰沛,季节变化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达69300亿m3,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为17.5万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万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于2万m3/s。河道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幅超过20m。由于亚马孙河的干流和右岸支流均位于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对于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对枯水期的水量起补偿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亚马孙河流域每年有两次大洪水,高洪期发生于3~6月,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40%,次洪期出现于10~11月;而6~9月则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14%。
亚马逊河流域地势低平,河流比降较小(约为1cm/km),流速较慢,一到洪水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没中下游洪泛区(面积大约5万km2)两岸80~250km宽的平地,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呈现一片汪洋。平水时,中游马瑙斯附近的河宽也在5km以上,下游宽20km,河口段宽80km。因此,亚马孙河又有“河海”之称。
亚马逊河河口地区,由于近期下沉作用的影响,河水带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冲走,所以未出现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湾,宽达320km,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当大西洋海潮入侵时,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顺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时高达4m)的潮头,潮水之大有时还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奥比多斯。大潮时,常形成5m高的水墙逆流而上,其声传至数公里之外,气势磅礴,景色壮观,当地人称之为“亚马奴”。
亚马逊河本身及其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大多数支流,由于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营养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带淡黄。而发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北部地质年代十分古老的内格罗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红(微红),并显强酸性(pH值为5.1)。当内格罗河在马瑙斯附近汇人亚马孙河后,一白、一黑的两支水流并排下流约80km,黑白分明,互不掺混。发源于巴西高原上远古岩层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则是清澈的。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最高(一般大于0.2kg/m3),说明这些河流容易受冲刷的影响,被称为白水河。发源于高原地区和大陆冲积层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悬移质泥沙含量最低(小于0.02kg/m3,如内格罗河)。主要发源于安第斯冲积层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为中等(0.05—0.1kg/m3,如普鲁斯河、雅普那河)。亚马孙河的悬移质分布季节性特别强,其原因在于亚马孙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积与重新移动和周期不同。亚马孙河每年携带人海的泥沙量约3.62亿t,在远离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黄浊的水流。
每年亚马逊河流域降水总量149000亿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111500亿m3为来自流域外部(主要来自大西洋一侧)的水汽;来自流域内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环)占23%(34000亿m3)。降水量中大约一半(73300亿m3,占49.2%)通过蒸发又回到大气之中;约69300亿m3(占46.5%)的径流流入大西洋,其余的6400亿m3(占4.3%)则包括渗漏损失(地下水补给)以及决定水量平衡诸要素的误差。
亚马孙的源头位于高山高原气候。
中下游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感谢您的阅读,关于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和水位变化显示时间原理的分享到这里结束,下次再会!